您的位置:首頁 >藝術 >

“頭部+駐演”集聚優(yōu)勢 上海成為亞洲演藝之都

2022-02-10 11:00:34 來源:文匯報

冬雨未能驅散亞洲演藝之都的魅力。近日,舞劇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完成第400場演出。而有觀眾一日連看下午場音樂劇《沉默的真相》與晚場“單立人喜劇脫口秀封箱演出”,發(fā)現(xiàn)可以坐的位子基本坐滿了,不禁在網上發(fā)文感慨:“一邊是緊張的疫情防控,一邊是如常的文化演出,何其不易!”

而這只是上海演藝市場穩(wěn)健發(fā)展中的一個小小橫截面?;乜?021年,上海共舉辦營業(yè)性演出38366場,幾乎追平疫情前2019年的38960場。這意味著,平均每天有超過100場的豐富演出可供觀眾選擇!

實打實的成績單首先得益于上海來之不易的防疫成果與動態(tài)精準的防控政策。這使得上海在面對大量海外演藝資源未能來滬的情況下,得以靈活調整演出策略,通過一批優(yōu)質劇目,構架以國內原創(chuàng)為主的多元演出新生態(tài)。這也得益于上海演藝人的創(chuàng)作演出實力: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2021年演出6865場,同比增長高達81.4%,演出收入3.28億元;而91家上海民營院團全年演出也達到了9895場,收入2.56億元。更離不開這里有懂戲愛戲、愿意為優(yōu)質演藝項目買票消費的觀眾,他們有對全球演藝旗艦與小眾藝術的品鑒力,更由衷為中國潛力原創(chuàng)與新生力量喝彩。

可以說,豐富劇目業(yè)態(tài)、完備劇場設施、活躍演藝主體與強勁消費市場共同構成了亞洲演藝之都的“基礎底座”。

看劇目:“頭部+駐演”集聚優(yōu)勢夯實“四梁八柱”

所謂亞洲演藝之都的基礎底座,其核心莫過于劇目。一批叫好叫座的演藝精品“頭部”項目,是承托市場、彰顯品牌的“四梁八柱”。要讓劇目發(fā)揮最大的承重力,上海給出“頭部+駐演”的模式。而“駐演”也是檢驗一批“上海原創(chuàng)”劇目能否成為與亞洲演藝之都相匹配“頭部”項目的一次“壓力測試”,決定其能否真正助力“演藝大世界”朝倫敦西區(qū)、紐約百老匯這樣的目標進發(fā)。

對舞劇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《朱鹮》這樣拿下過國內大獎、成為市場現(xiàn)象級的作品來說,駐演難度在“品控”。舞臺上,劇目堅守“百場如一”的高標準,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以朱潔靜和王佳俊兩位榮典·首席演員為代表的劇團演員“沖鋒在前”,另一邊來自全國招聘的精英新秀,歷經兩個月魔鬼訓練充實隊伍。而在營銷與呈現(xiàn)上,劇目又能做到“常演常新”,帶給N刷觀眾期待和驚喜。第400場演出之時,“風、雅、頌、韻”四組主演以回憶蒙太奇的形式首度同臺。這一“彩蛋”讓觀眾直呼“絕版”。而駐場以來,超過八成的平均上座率,印證著——“電波”駐演,有戲!

“駐演+頭部”模式所帶來的絕不只是短期爆發(fā)力,更有穩(wěn)健而持續(xù)的拉動效應。沉浸式戲劇《不眠之夜》入滬五年,1400場演出不僅帶來的是3.8億元的驚人票房,也使這一海外流行藝術形式最先在上海搶灘。而未來,世界級主題娛樂品牌普德賦與徐匯區(qū)將攜手打造“光明之城”沉浸式演藝項目。其4.6萬平方米的總面積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沉浸式演藝劇場。此外,作為“頭部”的推手,SMG LIVE已經把目光放在了還未首演的倫敦潛力項目——沉浸式面具秀《燃燼城》(The Burnt City),其能否成為下一個《不眠之夜》的現(xiàn)象級演藝旗艦,令人期待。

穩(wěn)結構:多元發(fā)展中,“新業(yè)態(tài)+新空間”帶來新增長極

所謂基礎底座,其穩(wěn)固性來自于結構。要繁榮演藝市場,謀求盡可能多元的產品結構便是保障上層建筑穩(wěn)固的鋼筋水泥。如今的上海,各品類已經形成完備“菜單”以及消費他們的忠實受眾。論經典,再不是年末“天鵝總往中國飛”“施特勞斯迎新年”的單一供給,歌劇有《漂泊的荷蘭人》、芭蕾有《胡桃夾子》,各院團手里攢著一批大部頭輪番上演;而看音樂劇、脫口秀、沉浸式戲劇、小劇場話劇等流行先鋒樣式,大量新業(yè)態(tài)在新空間成長壯大,讓上海始終走在演藝發(fā)展前沿,也帶來新增長極。

“上海已經是亞洲的音樂劇中心!”自稱“初代中國音樂劇演員”的于毅,時隔多年帶著《靈魂擺渡之永生》回歸音樂劇舞臺發(fā)出如上感慨。這不僅是因為,該劇上演的跨年檔期音樂劇競品達到十多個,令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(zhàn);更因為十多年后,合作的音樂劇演員,已從“跨界”歌手張學友變成了科班出身的“00后”。

而這背后,是劇場、院校、創(chuàng)作者與觀眾共同完善產業(yè)結構的結果。2011年,上海文化廣場重新開業(yè)時,中國音樂劇市場處于萌芽期。作為音樂劇核心劇場,劇場通過“年末大戲”堅持引進英法德奧原版音樂劇,成為拉動市場的強引擎。同時,劇場并未放松重磅劇目中文版落地和扶持本土國內原創(chuàng)音樂劇的力度,尤其針對后者特別辟出春季檔以公益票價格集中展演。這兩條賽道使得一批上海音樂學院、上海戲劇學院的音樂劇專業(yè)學生有機會在舞臺磨礪。而現(xiàn)如今,宗俊濤、劉令飛等不少人已經成為上海音樂劇市場的中流砥柱。

正是有了十年間的“從0到1”的深耕,才會有“從1到100”的爆發(fā)式增長。不到兩年間,亞華湖院線在亞洲大廈專演小劇場音樂劇的“星空間”一路開到了16號,每月演出超過500場。走出亞洲大廈,六個“星空間”又在上海大世界建成。昔日“打飛的”追法語音樂劇明星的劇迷,如今成了“拖著行李箱”來追華語音樂劇的專業(yè)在讀學生。

強特色:以海納百川的姿態(tài)擁抱演藝萬千氣象

能夠誕生重磅劇目、全新業(yè)態(tài),呈現(xiàn)萬千氣象的演藝格局,恰與上海“海納百川、追求卓越、開明睿智、大氣謙和”的城市精神產生呼應,而這也成為亞洲演藝之都“基礎底座”的不變底色。無論是殿堂級劇場里上演的交響樂,還是在安福路“黑匣子”里的實驗戲劇,抑或是演藝新空間上演的脫口秀,上海皆敞開懷抱。而在3.8萬場營業(yè)性演出之外,還有活躍在社區(qū)里弄的群文人和商圈公園里的持證街頭藝人,同樣為這座城市的演藝氛圍增添亮色。

這種海納百川的特色助力頭部項目得以不斷擴大體量。新年伊始,上海歌舞團特別為舞劇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駐(巡)演項目開了一場總結大會。演員代表陳曉的一句“日月不肯遲,四時相催迫”道出了過去半年經歷魔鬼訓練到參演這部劇目的不舍。來自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(qū)的50位青年舞者完成了該劇67場駐演與59場全國巡演任務,占到該劇演出總場次的三成,在這部劇目、這座城市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。如今他們中有近一半人提出了“留團”意愿,希望在上海這片演藝熱土成就一番事業(yè)。

這種海納百川的特色也決定了先鋒藝術家能在此找到歸屬感。先后輾轉廣州、北京等地,舞者謝欣選擇落定了上海。在這里,她成立了自己的謝欣舞蹈劇場,接連把《九重奏》《熵》等新創(chuàng)作品首演留在上海,而上海也給予她入選“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(yǎng)計劃”的關注扶持。

五年前,上海提出打造亞洲演藝之都,以“年均四萬場演出”作為硬指標,上音歌劇院、上海大歌劇院等一批劇院建設建成按下快進鍵。對此,曾有人心懷憂慮?,F(xiàn)在來看,上海不打無準備之仗?,F(xiàn)象級紅色舞劇也好,沉浸式戲劇、脫口秀等新業(yè)態(tài)爆發(fā)式增長也好,雨后春筍般涌現(xiàn)的“演藝新空間”也好,都不是憑空而來,而是從上海這片深厚的文藝土壤里“長出來”的。而政府與行業(yè)機構所做的,是算好發(fā)展的通盤賬——于是有了“百年百部”重點創(chuàng)作工程的持續(xù)推進;助力擰緊每一顆底座的螺絲——于是有了100家“演藝新空間”的授牌。新的一年,上海又接連推出“演出月歷”通覽2022年全年好戲,授牌“演藝大世界”,強化品牌影響力和集群劇場的身份認同。

回頭看,2021年3.8萬余場的成績單,照見了亞洲演藝之都穩(wěn)健前行的底氣。

標簽: 上海 亞洲 演藝之都 優(yōu)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