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頁 >財經 >

漢服經濟:頭部企業(yè)資本加持 中小商家依舊焦慮

2021-11-05 09:16:20 來源:重慶商報

近年來,漢服文化從小眾逐漸走向大眾,漢服產業(yè)的規(guī)模不斷擴大,大量的漢服品牌成功崛起,并獲得了資本的青睞。不過,記者通過采訪調查發(fā)現,“漢服熱”背后的另一面,依然存在著難以吸引高頻次高額度消費,市場競爭激烈導致中小商家生存艱難等問題。

“雙11”漢服品牌預售升溫

一年一度的“雙11”又來了,電商平臺上的各大商家,都在通過各種各樣的促銷手段來吸引消費者,漢服品牌也沒有缺席這樣的盛宴。

截至2020年年底,中國漢服淘寶商家數量已超過1500家。知名漢服品牌如十三余、鐘靈記、花朝記、蘭若庭等都有相應的淘寶或天貓店鋪。

記者搜索天貓平臺發(fā)現,在月銷量超過1000件的漢服中,大多售價低于百元。

除了服裝之外,發(fā)冠、排簪、腰飾、折扇等用品也在線上銷售。

針對“雙11”,各商家推出了各種優(yōu)惠。提前預售、跨店滿減、店鋪優(yōu)惠券、付定立減和直播領券是主要的營銷方式。以某品牌最新推出的一款明制漢服為例,其官方售價是198元起,買家如果提前支付30元定金,并在規(guī)定時間支付尾款即可享受10元優(yōu)惠,再搭配其他商品使用199減25的跨店滿減券,則該件漢服就能享受到35元的優(yōu)惠。同樣的,另一品牌也推出了類似優(yōu)惠套餐,其店鋪中的一款明制漢服預售超8000件。

網絡粉絲激增 資本聞風入局

“同袍”一詞出自《詩經·秦風·無衣》,這也是漢服愛好者們相互間的稱謂。在這些愛好者中間,以漢服為紐帶的社交大行其道。百度貼吧可能是最早的漢服網絡社交平臺之一,截至2021年11月,漢服吧已有119萬關注用戶,累計發(fā)帖1449萬,這個貼吧的日常討論話題是漢服的設計、漢服文化與漢服的相關社交活動。

在漢服吧,記者看到,一位資深的漢服吧成員發(fā)帖感嘆:“2007年4月13日,漢服吧會員才剛達到700人!”他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況:“那時候我們人少力單,每次結伴去各論壇宣傳漢服,被人認為是異類,腦子不正常,還被封貼無數次,受盡了冷眼!”

貼吧用戶數量的幾何級增長只是一個方面,另一方面,短視頻、網絡綜藝、直播電商也為漢服注入了新鮮的傳播元素。抖音、快手上都有大量關于漢服的話題和視頻,在抖音上“漢服”話題播放量高達589億。

漢服火了,市場規(guī)模不斷放大,資本也聞風而至。今年,漢服國風品牌十三余完成過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,投資方包括嗶哩嗶哩、泡泡瑪特等。

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截至目前,漢服原創(chuàng)品牌中,除了十三余,還有華裳九州、重回漢唐和織羽集獲得了融資,融資輪次處于早期階段。

難以吸引高頻次高額度消費

與早年相比,雖然目前漢服在一定程度上“破圈”了,但受制于漢服實用性低、用戶基數小等特點,接受記者采訪的大部分人都表示,并不會為漢服消費太多。

重慶師范大學大四學生小陳,因為漢服精良的做工和極高的觀賞性而愛上漢服。“大一的時候我在短視頻上了解到漢服,后來又在學校迎新晚會上穿過一次,于是就下定決心自己買一套。”小陳表示,自己作為一個漢服的愛好者,大概花費2000多元入手過四五件漢服。

受小陳影響,同學小周也對漢服產生了興趣,但他只買過一套漢服,“我主要是體驗一下,并沒有那么熱衷。”作為大學生,小陳和小周在漢服上的投入主要是購買衣服,小陳說:“我沒有買過頭飾,也沒有找攝影師約拍過,拍照那些主要都是自己拍。”

成都上班族劉女士因為熱愛傳統(tǒng)古風而對漢服產生了興趣,工作之后也入手過兩件漢服,“我只在淘寶上買過漢服,一件大概200多元。”雖然接觸漢服已有3年多的時間,但由于平時醫(yī)院工作繁忙,劉女士表示并沒有什么機會穿漢服,“節(jié)假日出去耍的時候才會穿,平時不穿,所以買得也不多。”

競爭激烈小商家生存難

對于消費圈層、消費額度有限的問題,漢服商家也深有感觸。

今年剛大學畢業(yè)的小劉和小伍,在重慶大學城熙街開了一家漢服體驗館。這家漢服體驗館在團購網站上排名很高。不過,小劉卻坦言,雖然客源還不錯,但店里并沒有賺到什么錢。

小劉介紹,體驗館主要是以套餐形式為顧客提供體驗服務,以基礎的漢服體驗套餐為例,漢服體驗(含盤發(fā))是78元,漢服體驗(不含盤發(fā))是58元。還可以為顧客提供攝影寫真套餐,費用最低為399元。

除了提供漢服體驗,體驗館也會和商家進行合作,承接一些商家活動,比如傳統(tǒng)節(jié)假日就會組織一些漢服愛好者去參加商家的活動,“我們就主要負責聯系漢服愛好者,然后去現場協(xié)調。”

小劉告訴記者。“這個店投資了6萬元左右,做了一年多,雖沒有虧本,但也沒有賺到什么錢。”小劉坦言,近幾年漢服雖然比較火,但很多人只是圖新鮮,并不會真的花大價錢去買漢服,“畢竟,在大多數時候,漢服不能作為日常服裝。”

小劉告訴記者,近年來,漢服產業(yè)吸引了很多商家進入,分蛋糕的人越來越多。所以行業(yè)內的競爭非常激烈。“我朋友在觀音橋開了一家體驗店,沒過多久附近連著開了3家,結果我朋友就做不下去了。”

“我們漢服體驗還好一點,我認識很多賣原創(chuàng)漢服的都做垮了。大品牌熬出來了,帶走了大部分的消費者,電商平臺上的盜版帶走了一部分消費者,激烈的競爭下,原創(chuàng)小品牌根本沒辦法做。”小劉告訴記者,自己正在計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與商家合作的漢服活動上,希望在這方面有更多的機會。(重慶商報-上游新聞記者 馬聯 謝聘 實習生 李月 韋詩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