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頁 >美食 >

來安汊河月餅:皮酥餡足的“網(wǎng)紅”美食

2021-09-07 11:16:53 來源:南報融媒

中秋臨近,各式月餅紛紛登場,撩撥食客味蕾。小小的月餅,象征著團圓,寄托著中國人淳樸和真摯的情感。在各種新潮月餅中,傳統(tǒng)方式烘烤的老字號月餅,承載著百姓記憶里的味道,深受市場歡迎。今天,我們就一起去南京老都市圈,尋訪老字號月餅的百年風(fēng)味。

來安汊河月餅:

皮酥餡足的“網(wǎng)紅”美食

王傳宜月餅店是來安縣汊河鎮(zhèn)的老字號,老師傅王傳宜從24歲開始做月餅,至今已經(jīng)有35個年頭,其制作的汊河月餅已經(jīng)被評為來安縣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也是當(dāng)?shù)赜忻?ldquo;網(wǎng)紅”月餅。“我們不做網(wǎng)店、不打廣告,靠的就是老百姓的口碑。”王傳宜說。

李君家住南京江北新區(qū),是王傳宜月餅店的老主顧,她說:“我每年都要買百八十個帶回去,親戚朋友們分一分。汊河月餅的皮特別酥,餡兒也足。尤其是五仁月餅,一口咬下去都是堅果的味道。而且汊河月餅用的都是非轉(zhuǎn)基因油,健康。”每逢中秋,許多來自滁州、南京等汊河周邊地區(qū)的食客都慕名而來,王傳宜月餅店一天最多可以賣出5000塊月餅。其中,最受歡迎的是傳統(tǒng)五仁和椒鹽月餅。負責(zé)銷售的周穎告訴記者:“去年中秋前幾天,好幾個南京人一起開車來買月餅,后備廂都塞得滿滿當(dāng)當(dāng)。”

汊河月餅如此美味的秘訣是什么?王傳宜說:“首先,做餡料有一些秘方,用的食材也要好。哪種料子先放,哪種料子后放,都是有講究的。其次,我們保證每天做出來的月餅要在3天內(nèi)賣完,不留庫存,新鮮的東西吃起來自然美味。做了幾十年的月餅,我希望可以憑借好味道,讓老字號的汊河月餅成為年輕人

的‘網(wǎng)紅’月餅。”

高郵水晶月餅:

老手藝留住“兒時的味道”

手掌大小,餅面微微泛著金黃的油光,面皮上紅綠印章古樸厚重,外皮酥松,層次分明,內(nèi)餡透亮如水晶,一口下去甜汁在唇齒間緩緩融化,油香味席卷味蕾……在高郵市臨澤鎮(zhèn)鑫發(fā)糕點鋪,臨近中秋,倪才伍總會招呼十多位老工廠的員工,拾起老手藝,為的就是讓臨澤人想起“兒時的味道”。

香酥爽口的“水晶月餅”,制作頗為講究,光是主料——豬板油就要提前數(shù)月準備。“每年6月份就要開始儲備材料,挑選新鮮的豬板油,去皮后用綿白糖腌制。”臨澤水晶月餅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、76歲的倪才伍對傳統(tǒng)水晶月餅的制作工藝特別講究,豬板油腌制2個月后自然放香,豬油汲取糖的甘甜,糖喚醒油的沁香,直至糖油一體,水晶月餅中的“水晶”便制作成了。

臨澤水晶月餅已經(jīng)有200多年歷史,其制作技藝是高郵市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早在清朝乾隆年間,臨澤鎮(zhèn)糕點鋪“天仙閣”研制了這款月餅,圓形、麻花邊,以精面、白糖、果料以及豬油丁等原料加工烘焙而成,出爐時溫潤透明、形似水晶,一經(jīng)推出大受歡迎。1915年,還獲得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銅牌獎。

后來,“天仙閣”經(jīng)過公私合營成為臨澤商業(yè)公司糕點醬醋廠,倪才伍就是在那里跟“天仙閣”最后一位糕點師傅陸福臻學(xué)習(xí)了水晶月餅制作技藝。

傳承文化,記住鄉(xiāng)愁,讓更多人了解高郵、了解臨澤。倪才伍說,讓大家吃到可口的月餅,不忘記水晶月餅,他就滿足了。他還不忘提醒食客,品嘗之前最好放微波爐加熱半分鐘,味道會更好。

溧陽老式月餅

守護千年古鎮(zhèn)的老味道

在溧陽市竹簀鎮(zhèn),有一家百年歷史的老字號作坊——建國芮氏糕坊,芮氏祖孫四代堅守著傳統(tǒng)手藝,守護著竹簀這座千年古鎮(zhèn)的老味道。每年的農(nóng)歷七月中旬,芮師傅一家人便開始為一年的中秋盛會做準備。憑著對傳統(tǒng)的堅持,芮師傅一家一直堅守著手工制作月餅的傳統(tǒng)技藝,和餡、揉面、上油、進烤箱……

看著他們嫻熟的手法,每一個動作都是一種享受,每一個動作都是一種傳承。

油皮紙盒外頭貼著紅色方形“廣告紙”,再用細麻繩捆扎,還是竹簀人熟悉的模樣。

芮氏火腿月餅精選13種上等食材,純手工制作,餡大油潤、皮酥而不膩,這傳統(tǒng)老式口味,就像是中秋月餅的靈魂,縱使新式月餅花樣百出,卻難敵老味道的甘甜悠長。

芮師傅說,他家的月餅手藝已經(jīng)傳承了幾代人,用的是最純正的原料、最傳統(tǒng)的技法,幾代人的積累都在這一塊月餅上。

憑著這一份初心和本心,芮師傅把最簡單的東西制作成最好的美味,讓月餅在舌尖散發(fā)不一樣的情意滋味。這小小的月餅見證了一代代匠心之人的堅守,也見證了竹簀的日新月異。(南報融媒體記者 毛琪 南報融媒體記者 許見梅 整理 南報融媒體記者 陳燕飛)